养殖技术
-
雨季是对虾最容易发病的季节,通过培养饵料生物、使用微生物制剂、增氧、泼洒维生素C等技术措施来改善养殖环境,对提高对虾的免疫力,预防病害有重要作用每年五、六月份是我国的多雨季节,又是对虾的养殖季节,也是虾最容易发病的季节,为此特谈谈雨季防治虾病的主要技术措施,供业者参考交流。一、培养好基础饵料生物良好水质是防止对虾发病的根本保证。培养好基础饵料生物后,水色呈黄?N色或绿色,水的透明度为10-20厘米。有了这种水色和透明度,水中就存在大量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是虾塘氧气的主要来源。有报道指出...阅读详情
-
2004年淮安市楚州区青虾主养面积0.6万亩,混养2.0万亩,主养平均单产达75千克/亩,涌现出一批高产高效的典型。在池塘中自繁青虾苗种并实行双季养殖模式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青虾养成规格和增加渔农民的收益,因此该养殖模式已在我区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成效十分显著,现将有关技术总结如下。一、池塘准备1.池塘选择面积一般为3~5亩,水深1~1.2米,进排水方便,水源充足、无污染。2.池塘消毒根据春、秋两茬虾(12月~4月,5月~11月)的养殖要求,每年12月底前和翌年5月中旬前分别用200~250千克/亩生石...阅读详情
-
河蟹土池育苗成本较低,6~7万元就可建一个l0亩左右的新场,l0亩水面一般只需直接生产成本15万元左右,而且生产较为稳定,一般亩产可达5kg。但随着土池育苗场的急剧增加,问题也逐步出现。笔者根据近年来在浙江宁波地区的生产实践,就土池河蟹育苗中的几个技术问题作一介绍和探讨,以供参考。1、土池:设置土池应挖成近正方形,长形池易造成幼体聚集于池的上风边角,引起缺氧而大量死亡。土池以长宽比5.5:4.5,面积0.5亩,池深1.5m左右为宜。新建池池壁应拍打结实,以防海水浸泡而倒塌。池壁坡度越小越好,以免水位变动过...阅读详情
-
(1)加固田埂,配置沟凼。选择水源充足,天旱不干,暴雨不淹,不会水冲的冷浸田、滂泥田等潜育性稻田和低洼稻田作为养蟹田,加高加固田埂,使田埂高60-70厘米,宽50-70厘米,捶紧夯实。合理配置沟凼,一般垄作田,蟹沟较多,沟凼面积要达到稻田面积的10%-15%。蟹溜是投饵、巡查的重要场所,不宜设在当水冲的田边。凼深1米左右,凼上搭荫棚,凼周种瓜植豆,或者放养水葫芦、水浮莲等,以利酷暑时节遮荫降温。过大的田块,在四周开挖围沟,围沟一般宽50厘米深30-50厘米,围沟靠近边垄,不靠近田埂,并在田中开“十”、“丰...阅读详情
-
1.池塘建设选择避风向阳,引水方便,弱碱性底质,无农药污染的地方建设,面积一般为100平方米~250平方米,池深0.7m~1.0m,池塘可建成水泥地,也可是土池。土池池壁需用砖,石块砌成,或用三合土捶紧,池底应夯实,做到坚固,耐用,无漏洞,池底铺入20cm~30cm的肥泥。进出水口用铁丝网或塑料网拦住,池底向排水口倾斜,以便排水和捕捞。2.培水与放种池塘按苗种培育方法清塘消毒,池水深保持30cm-50cm,并施入猪粪等有机肥培育水质,用量为每平方米20kg~30kg。待药性消失,池水转肥后即可投放鳅种,规...阅读详情
-
四川省水产局技术推广站专家漆乾余介绍,稻田养殖优点甚多:第一是在不破坏稻田原生态系统及不增加使用水资源的情况下,可以做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效果,直接提高经济效益。第二是生态效应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泥鳅可直接吃掉水中的部分有害昆虫,起到生物防治虫害的部分功能,节省农药,减少了粮食污染。泥鳅喜栖息于底层腐裂土质的淤泥表层,除用鳃呼吸外,能用皮肤和肠道呼吸。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喜夜间觅食,以昆虫、小型甲壳动物、水草嫩叶以及硅藻、蓝藻、绿藻、黄藻和浮游动物等为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通过施肥培养浮游生物饵料,沉积池...阅读详情
-
一、适时虾种分养随着天气的回暖,当水温上升至20℃以上时虾开始脱壳,这时虾体容易碰伤染病。因此,放养前要做好池塘晒池,并采用漂白粉、活性碘等药物快速消毒,有青苔、绿藻、兰网藻的池塘还得用硫酸铜全池喷雾一次。池中无集虾沟的要人工挖出一条沟,既有利于积水晒池,又便于集虾起捕。每亩放养量视虾的大小而定,一般控制在10公斤~20公斤。二、水质养殖管理已放养青虾的池塘水位不易太低,最低水位保持在60厘米以上,间隔7天~10天添加一次新鲜水。水质偏瘦的池塘要堆放经发酵后的有机肥料200公斤~400公斤,鸡粪颗粒5公斤...阅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