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技术
-
金针菇菌瘤大多数在第一茬菇采收后,第二茬菇未形成时出现。形成时从栽培袋内部出现菌瘤块,逐步长大,看上去小的如蚕豆,大的如鸡蛋。菌瘤表面呈细小根瘤状颗粒,每个颗粒表面光滑,外形不规则,大小不一。有单独一块,也有几块连在一起。前期较硬,后期一般在18℃以上时开始慢慢腐烂。生长前期不易发现,中期露出培养基表面或把栽培袋胀起才能发现。形成瘤状菇的原因,主要是在装袋或运输等环节中操作不当,使一些栽培袋内部有空隙或裂缝。在空隙中培养基有充足的营养,适宜的温、湿度,子实体原基就在栽培袋内部的空隙中形成。由于空隙中其他条...阅读详情
-
为了解决菌林矛盾,减少奶牛业发展壮大造成的环境污染,我市于2003年在人竹镇进行无公害双孢蘑菇栽培试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已成为闽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通过几年来跟踪调查探索,现对无公害双孢蘑菇生产技术总结如下。一、场地选择要求座北朝南,交通方便,近水源、水量充足,排水方便,水质卫生,通风良好,远离污染源的清洁场所。二、季节选择各地可根据蘑菇菌丝生长的最适温范围(20~28℃),和子实体形成所要求的最适温范围(12~20℃)进行。闽北一般安排在8~10月份堆料。三、培养料配方要...阅读详情
-
金福菇是近几年新开发的珍稀菇类,出菇温度较高,适宜在春末至中秋间栽培,解决了目前菇房实施周年栽培的品种搭配和夏季食用菌栽培面积少、品种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发展前景广阔。目前各地的栽培方法和管理方式多样,因而出菇和产量也很不稳定,特别是在原基阶段易发生死菇的现象。由于室内日夜温差小(特别是用泥土墙房屋培养出菇效果更佳),不会因室外遇突然高温天气而发生死菇的现象;控湿容易,在地面及周围喷水后,水气上升,可形成良好的出菇环境,为原基的形成和子实体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且菇形好。现将金福菇室内层架式熟料栽...阅读详情
-
蘑菇死菇是指菇床上的小蘑菇出现萎缩、变黄、死亡的现象。成片或成批出现蘑菇枯萎,会严重影响产量。1.死菇原因:①秋末温度过高(超过23℃),春季出菇期间气温回升过高、过快(连续数天在21℃),造成小菇苗因营养缺乏而萎缩死亡。②菇房通风不良,o2不足co2浓度过高,新陈代谢产生的热量不能很快散发,会使小菇苗因供氧不足或高温而成批死亡。③覆土后出菇前菌丝生长过快,以致菇苗过密,营养供应不足,而使部分菇苗死亡。④气温在22℃以上,相对湿度在95%以上,或喷水后关闭门窗,菌丝体表面渍水,小菇苗窒息死亡。⑤管理操作不...阅读详情
-
双孢菇又叫白蘑菇,栽培历史悠久,其蛋白质含量可占干物质的44%,并含有大量的氨基酸和维生素,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但双孢菇在栽培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当,消毒不严,极易发生杂菌污染,尤以绿霉污染为重,而且杂菌污染一旦发生,无论采用挖除结合喷多菌灵药液、高锰酸钾药液,还是喷洒石灰粉、灌石灰水等方法,都达不到有效防治杂菌的目的。现介绍一种简便有效的防治杂菌污染方法――沙覆盖法。具体方法是:在出现杂菌污染的地方,覆盖2-3厘米厚的新挖取的地下沙(至少是离地面50厘米以下的沙,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微生物少),然后...阅读详情
-
滑子菇又名滑菇、光帽鳞伞,日本叫纳美菇。学名pholiotanamekio。在植物学分类上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担子菌纲、伞菌目、丝膜菌科、鳞伞属。属于珍稀品种,原产于日本,自七十年代中叶,始于辽宁省南部地区,现主产区为河北北部、辽宁、黑龙江等地。我县1989年开始规模生产以来,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和气候优势,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不断技术创新,使滑子菇的生产量、质量不断提高,现已成为我县食用菌产业的主导产品。2004年产量5万吨,占全国产量的40%,占世界产量的25%。已成为我县广大农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1、...阅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