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技术
-
美国加州西普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在每茬农作物收割后的免耕土地上间种一次蘑菇,那么土地的质量将有显著提高。其方法是:将收割后的作物秸秆或其他残留物铺盖在兔耕土地上,然后喷洒适合于大田种植的蘑菇孢子液。蘑菇的生物活性可加速秸秆残留物的分解,同时使土壤中的担子菌菌丝增多,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能力,担子菌数量的多少,往往是衡量土壤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免耕土地的田间种一次蘑菇,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阅读详情
-
因气温忽冷忽热,温度变化较大,昼夜温差达10―15℃。在菇房通风过度,或温度长期高于18℃,使菌丝生长快、出菇过密的情况下,易使子实体出现菌柄细长,菌盖瘦薄和早开伞的薄皮开伞菇。预防措施:科学管理。适量通风和喷水;在天气骤变时,加强管理,保持菇房内适宜的温度、湿度;出菇湿度应保持在12―16℃,适当摘除过密的菌蕾。...阅读详情
-
笔者利用郁闭柑桔园行间种植蘑菇获得成功,柑桔、蘑菇双丰收。经大面积推广证明,一般每亩果园年产柑桔3000公斤以上,产值达4000元;收鲜菇800公斤,产值3200元。除去生产成本1500元,共获纯收入5700余元,比单种柑桔增收2000多元。果园间作蘑菇,还可起增湿保温、改良土壤的作用。1原料准备每亩需干麦草(稻草、锯末均可)1500公斤、石灰20公斤、尿素15公斤、过磷酸钙30公斤。处理方法有两种:堆沤法:选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的地方建堆。一般堆宽2米,高1.5米,长度不限,底部撒上石灰,周围开...阅读详情
-
棉絮状菌又称白粉病和可变粉孢霉病。该菌主要是由培养料的粪块带入菇房引起。初期大多在土粒间蔓延,很快长到土层表面,其菌丝短而细,成簇生长,呈一朵朵棉花状或一层层烂棉絮状,白茫茫一片,以后逐渐变成橘红色。在病区内蘑菇菌丝生长极差,产生的幼菇和原基大量枯萎死亡。防治措施:培养料发酵必须彻底。当该菌生长到土层表面时,喷洒1:500倍多菌灵每平方米用0.7千克,或喷洒1:500倍50%可湿性托布津每平方米用0.5千克(如连年发生此病,可用1:800倍多菌灵拌料)。但施药时间必需在幼菇还没有出土时进行,以防药剂毒杀蘑...阅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