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技术
-
用液体菌种培养器生产一批菌种仅需3天,是使用固体菌种周期的1/10。每罐菌种成本为195元,可接17×33厘米的栽培袋4000袋-5000袋,成本仅为0.04元,是使用固体菌种的1/32。由于液体菌种具有流动性,因而接入的菌种可流散在不同的部位萌发生长。接种后6小时左右即可看到菌种萌发变白,24小时就可吃料生长,使杂菌没有浸染机会。在25℃的条件下,养菌18天-20天即可长满袋,生长期是使用固体菌种的50%。配方:杏鲍菇需要较丰富的碳源和氮源,特别是氮源越丰富菌丝生长越好,产量也越高。配方是:木屑65%、...阅读详情
-
菇根汤将蘑菇在采收、加工时切下的菇脚和碎菇等集中洗净,切成薄片,每千克加水1~1.5千克煮沸15分钟,然后取滤汁加水到10~15千克,喷蘑菇菌床30~40平方米。在出菇高峰期使用,可使子实体肥厚,并能延长出菇高峰期。化肥液用0.1%~0.2%的尿素溶液或0.5%的硫酸铵溶液,每隔2~3天喷一次,以喷湿床面为好,对中后期出菇的子实体有增肥变厚的效果。用过磷酸钙0.5千克加水15千克溶解后取滤汁,加碳酸氢铵50克或氨水150毫升中和成磷酸铵后喷施床面,可使菇体肥厚,能增产15%~20%。豆浆汁取黄豆2千克加水...阅读详情
-
发病症状 蘑菇受害初期在菌盖及菌柄表面发生褐色肿瘤,后逐渐增多,并在病菇表面形成一层白霉。受害严重的蘑菇开始长出就呈畸形,成为一个不定形的白色团块。有些病菇的菌柄极粗,菌盖畸形,最后病菇皱缩、软化,病部常有褐色的黏液流出,具恶臭味。 浸染来源 由半知菌亚门疣孢霉属有害疣孢霉(蘑菇腐病菌)浸染所致。病菌初浸染源主要来自覆盖的土壤。 防治方法 1.及时铲除病菇。将病菇及10厘米深处的培养料一起挖除,扔出床外。2.喷药保护。在菇长出之前用波尔多液(1:1:300)喷洒覆土表面,可以减轻发病。3.加强通风换气,降...阅读详情
-
一看天气状况。晴朗干燥的天气或气温适宜时应多喷水;阴雨天气或气温偏高、偏低时应少喷水或停止喷水。二看菇房情况。漏气严重、保温性差的菇房应多喷水、少通风;漏气不严重、保湿性强的菇房要少喷水、多通风。三看覆土土质。若覆土土质黏性小、保水性差,或覆土层较厚、土壤偏干时,喷水的次数要增多;反之,喷水的次数就要减少。四看菌丝的长势。菌丝生长旺盛的要多喷水;菌丝长势差的要少喷水,以防出现退菌的现象。五看菇体大小。在出菇高峰期,床面上的菇大而多时应多喷水;床面上的菇小而少或进入产菇的后期时,喷水量要相应减少。...阅读详情
-
双孢菇生产中,自覆土后直到出菇,除常规管理外,正确掌握并应用下述四个用水要点,对于确保菌丝数量及菌丝活力、确保现蕾数量及现蕾一致、确保子实体健康生长及其商品质量等,均具重要作用。1、“压菌水”要适时:床面有菌丝冒出,说明菌丝已发至料底并在土层内已充分发好,已具备了结菇能力,此时应适时喷压菌水。方法是:加大通风,使大风吹进菇棚,使土面菌丝倒伏;并根据土层发菌情况掌握喷水量,一般每平方料面掌握1千克左右,分为早晚各一次进行,达到使土层厚度的1/2洇透水的目的即可。喷水后,菌丝不再钻出土面,并结合强通风,使顶...阅读详情
-
利用冬闲田培养蘑菇是增加收入的一个好门路。同时有利于培肥地力,提高粮食产量,其技术要点是:一、备料。每栽培100平方米,需备好稻草1250公斤、牛粪1750公斤、花生麸45公斤(选沤好)、尿素15公斤,石灰40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石膏25公斤。二、堆沤发酵。一般播种前1个月即10月初左右开始堆料,堆沤时间约1个月,其间需翻动5次,最后1次翻动时,拌入0.1%多菌灵药粉,并在堆料表面和周围喷500倍敌敌畏水溶液,然后覆盖薄膜密封杀虫灭菌。经过堆沤的培养料,一般要求无粪臭,有草香味,草料呈现咖啡色,柔软易...阅读详情
-
双孢菇生产中,自覆土后直到出菇,除常规管理外,正确掌握并应用下述四个用水要点,对于确保菌丝数量及菌丝活力、确保现蕾数量及现蕾一致、确保子实体健康生长及其商品质量等,均具重要作用。1、“压菌水”要适时:床面有菌丝冒出,说明菌丝已发至料底并在土层内已充分发好,已具备了结菇能力,此时应适时喷压菌水。方法是:加大通风,使大风吹进菇棚,使土面菌丝倒伏;并根据土层发菌情况掌握喷水量,一般每平方料面掌握1千克左右,分为早晚各一次进行,达到使土层厚度的1/2洇透水的目的即可。喷水后,菌丝不再钻出土面,并结合强通风,使顶...阅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