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技术
-
杏鲍菇体态肥长,菇柄粗壮平滑,直径2.5~3厘米,长10~15厘米;菇盖4~6厘米,中间稍凹,菌褶延生,纹顺。由于色泽雪白,又被称雪茸,又因含有杏仁香味,日本人把它称为香口蘑,是近年来新开发的珍稀菇种。杏鲍菇肉质脆嫩,常食可预防心血管疾病、糠尿病及肥胖症,且有整肠美容等保健功能,因此投放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成为时尚山珍。鲜菇售价每公斤12~16元,成为食用菌产业中前途广、效益高的姣姣者。一、选择最佳栽培季节杏鲍菇属于中温偏低的菌类。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3~25℃,出菇最适温度为12~18℃。根据其菌温特征...阅读详情
-
一、要拌料早防用玉米心、麦秸、稻草作主料时,应添加5%的麸皮或4%的发酵腐熟的畜禽粪。用含氮丰富的棉子壳作主料时,可不加氮源,但要控制螨虫危害,可在拌料时喷洒敌百虫800倍液。二、要酸碱适中配料时加入的石灰量要达到5%,每采完1潮菇要喷1%的石灰水或4%的草木灰水,以提高培养料的pH值。三、要通风换气在播种后4天内,每天10时左右通风30分钟,随着菌丝量的增多及“针头菇”的大量出现,通风时间要逐渐延长到每天2小时。四、要适时调温冬季气温低时要采取双层薄膜覆盖等措施保温,夏季气温高时要注意喷水并搭棚遮阳降温...阅读详情
-
症状:主要出现在出菇初期,子实体着生部位低,通常在培养料内、料表或粗土层下部发生,长大后破土顶泥而出。发生原因:1、培养料内混有泥土或覆土层干湿不均,当料内温度、湿度和空气条件适宜子实体生长时,就会导致菌丝围绕泥土扭结变粗形成原基。原基分化后向上生长即顶泥而出,若向上条件不适,还会掉头向床下生长形成床底菇。2、粗土调水时间过长,调水后菇房通风过多、菇房温度降低都会抑制菌丝向粗土内生长,促使结菇过早;细土覆盖过迟、过厚,调水不及时,调水过快、过急或调水后通风时间过长,土层湿度不够,菌丝迟迟不上细土,都会压低...阅读详情
-
近年来,双孢菇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出口数量急剧增加,但是,由于受资源、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使双孢菇生产不能得到理想的发展。传统的栽培生产主要以麦草、稻草和牛粪、猪粪等动物粪便为主,但近年来动物粪便原料紧缺,尤其近年莱全国大力发展沼气,粪便原料直接进入沼气池,导致各地少有纯粪出售,资源的紧缺及其价格上涨,使菇农的生产效益得不到保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食用菌产业化的顺利进行。据我们调研,农村大量的沼渣或直接作为肥料下地,或被废弃,利用效率不高,因此,将之用于双孢菇栽培,既可替代传统技术中的粪肥,最大限度地延长了生物...阅读详情
-
1.房棚结构不合理。白灵菇栽培场所分室内菇房和野外菇棚。常因设计不合理,以致空气不流通,严重缺氧,致使好气性的白灵菇发生畸形。理想的菇棚应坐北朝南或坐西向东。房棚不宜太大,一般长方形的棚室每棚以容3000袋或5000袋为宜。通风口应设在长向两旁下方,用砖砌成24cm×24cm的口径,每隔1m开1个通风口,横向两旁的通风口要等平,菇棚两端门膜应能开闭,棚顶用无滴膜加草帘或遮阳网覆盖。2.菌墙垒叠欠妥。菌袋进棚垒墙太高、太密,菌墙之间填入粘性土壤,割膜不得体均将导致不透气。要达到适时出菇,出好菇,必须做到“五...阅读详情
-
大棚双孢菇越冬期一般指当年冬至以后到翌年惊蛰这段时期。这段时期时间长、气温低,菌丝处于极缓慢或停止生长阶段,有时虽有少量子实体产生,但生产上无多大意义。可视菌层干湿程度采用干越冬和湿越冬两种方法管理。干越冬是指大棚双孢菇在整个越冬期停水,使菇床通风干燥,等待翌年春季管理。湿越冬是指秋菇生产结束后,床面停止用水,菇棚通风10天至半个月,让覆土基本干燥。菌床上面打孔,并松动覆土层,使菌层成蜂窝状。拣掉残根死菇,平整床面,补上覆土,调水至土层潮湿为止。调水结束盖上新鲜草木灰,每平方米为2~2.25千克。在晴天、...阅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