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技术
-
牛蛙链球菌病是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牛蛙急性、大量死亡的疾病。(一)病原病原是非A非B血清型链球菌,从病畦的肝、腹水及脑中分离到。25℃培养72小时后,菌落直径0.5-1.0毫米,圆形,边缘光整,半透明,略隆起,淡青色,该菌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极缓慢,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小菌落,在葡萄糖肉汤中生长稍好。革兰氏阳性球菌,直径0.5-0.6米,单个、成对或短链排列;氧化酶及触酶阴性,CAMP阴性,葡萄糖0/F测定为发酵型产酸、末端产物为乳酸。对牛蛙的半致死量为1.3×106个菌。从病蛙的肝、肾、心、脾、肌肉中分离到7株...阅读详情
-
红腿病1、病症:病蛙行动迟缓,食欲下降。病蛙腹部及大腿内侧皮下点状出血,病重时,腿部肌肉明显充血。常与“肠胃炎”等病并发。2、病因:水质恶化,放养密度过高是诱发该病的重要条件。主要病原为嗜水气单孢菌和不动杆菌。3、危害:该病的病期较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此病,主要发病季节在5-10月份。宁波等沿海地区发病较高,如是干法越冬,则在越冬期间也发生该病。红腿病的发病率一般为20-30%,病死率在20-50%之间,高者可达80%以上。4、防治方法:(1)定期换水,使池水保持清洁。(2)适当控制放养密度,随着牛蛙的生...阅读详情
-
(一)幼蛙池的建造幼蛙池可建水泥池,也可建土池,面积不易过大,尽量利用小面积的水面集约放养幼蛙。水泥池可建数个,每个面积为30一50┫,四周池壁与池底垂直,池壁高为lm。池内要留1/4的陆地,并铺设砖,用水泥抹面。池中陆地高度为40cm。池水深度可随幼蛙的逐渐长大而从15cm加至40cm。池内一边设进水管,相对一边底部设排水管。为了方便幼蛙登陆,水面应与陆地面接近,或在水面和陆地的交界处搁置木板。夏季在水泥地上方仍应搭凉棚,以免幼蛙被暴晒。随着幼蛙的长大,幼蛙可能从池内陆地上跳出池外,所以水池上方要用网片...阅读详情
-
夏季是牛蛙生长的“黄金时期”,其管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1.增加投饵量随着温度的升高,牛蛙食量增大,7-8月份达最高峰,投饵量也应逐渐增加,以避免饲养池发生弱肉强食的现象,此时的投饵量一般应达到蛙总体重的20%左右。2.加强水质管理夏季气温高,水质容易变坏。为保持牛蛙池水质的清新,应视水质情况,经常加注新水。3.做好遮荫降温工作最适宜牛蛙生长的温度是18-28℃。因此,夏季应做好遮荫降温工作。可在池塘中培植些菱藕等水生植物,池塘边栽种些葡萄、丝瓜等藤类植物,促使牛蛙快速生长。4.做好防逃工作夏季暴风雨多,...阅读详情
-
一、牛蛙的繁殖1.雌雄亲蛙的识别和选择:达到性成熟的雌雄牛蛙,在外形上有明显的不同。雄牛蛙的鼓膜直径比眼的直径明显要大;前肢上手的拇指内侧有发达的婚姻瘤,生殖季节更加明显;咽喉部的皮肤呈金黄色,生殖季节颜色更深,内有一对带状声囊,能发生洪亮的声音。雌牛蛙的鼓膜直径比眼的直径略小;前肢上手的拇指无婚姻瘤;咽喉部的皮肤颜色呈灰白色,具有黑色斑纹,无声囊。亲蛙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繁殖的效果和子代的经济性状。所以对亲蛙必须进行严格挑选。亲蛙要无病、无伤、体格健壮、形态端正。雄蛙应选择2龄以上,声囊处的皮肤金黄色...阅读详情
-
牛蛙是变温动物,当水温下降到6℃~12℃时开始冬眠。此时期的管理应注意以下三点:越冬前要保膘牛蛙进入冬眠后,潜伏在水底或洞穴中不进食,依靠皮肤呼吸水中的溶氧和体内蓄积的养料来维持低微的新陈代谢。所以,在冬眠到来前应抓紧促膘,每天应投足营养价值高且较全面的饲料,有条件的可增喂一些蝇蛆、泥鳅等,保证牛蛙吃饱吃好,以便蓄积冬眠所需的养料,减少死亡。越冬场所要避风牛蛙洞穴越冬应选择在背风向阳的地方开掘洞穴,开掘洞穴的大小视养殖规模而定,一般洞穴的直径达1.5厘米、深1米以上。洞穴既要湿润又要避免池水淹没洞穴,还要...阅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