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技术
-
热带鱼越冬病鱼及死鱼的共同表现为鱼体吻部、头部明显充血;有的鱼下颌部、颊部及背鳍、胸鳍基部也充血;头部鳞片容易脱落;在吻部、头部顶部出现溃疡。病鱼游动缓慢、离群独游、食欲减退,逐渐死亡。冬季气温一般都在零下,而热带鱼生活的水温仍需保持在20℃以上,水温与气温相差20℃以上,幅度很大。热带鱼每次吃食都露出头部在水面抢食颗粒饲料,有的甚至背鳍还露出水面。另外,颗粒饲料中常有一些粉料,每次喂鱼后水面都会漂浮一层粉料。热带鱼将颗粒饲料吃完后,就吃水面上的粉料。此时鱼通常把嘴张开,吻部、头部露出水面呈浮头状(并非缺...阅读详情
-
磷肥在渔业上应用,主要是培育肥水,增殖浮游生物,供滤食性鱼类摄食。为了提高磷肥肥效,充分发挥水体生产潜力,深感只要方法得当,鱼池施磷肥水的效果颇佳。养殖者不妨一试。主要方法有:1.撒施法。先将磷肥碾成粉末状,然后直接撒入鱼塘,或兑水全池泼洒。2.挂袋法。将磷肥装入纱布袋(规格约30×40厘米)中,每袋2-5公斤,扎紧袋口。在鱼塘中插竹竿,将袋子挂于水上层。一般每400平方米水面挂1袋。...阅读详情
-
在现有池塘中,浅水池塘仍占有很大比重。这类池塘水浅,排灌不配套,有的是季节性泛滥成塘,养殖传统鱼类,产鱼少,效益很低。为了探讨这类池塘增产、增收、增效的途径,1993~1994年连续二年,我们在三个面积计9.7亩、最大水深1.米的池塘中进行了“浅水池塘主养淡水白鲳试验”,在无增氧设施的情况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1994年平均亩产227公斤,白鲳最大个体0.9公斤,最小个体0.45公斤,平均个体0.7公斤,亩产值2750元,亩利润1525元。近二年来将该技术在全县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阅读详情
-
鱼类在运输过程中,最容易发生因搬运、碰撞等反复折腾而造成受伤死亡的现象。如何减少苗种乃至亲鱼在运输过程中的死亡现象,提高成活率是一主要问题。在靠近江、河、湖、库等水源边的养殖户,可采用网箱整体运鱼的办法,可减少甚至不发生鱼儿死亡现象,提高养殖成活率,减少药物防病治病的费用损失。运输要点为:1)在繁殖鱼苗时,有准备地在网箱中(江、河、湖、库的网箱内)培育鱼苗。培育鱼苗的网箱不宜过大,避免整体运输的麻烦。充分注意运输路线的安全。2)培育鱼苗的(含鱼种及亲鱼)网箱,应做成浮动式的网箱,网箱上下有整体框架,便于水...阅读详情
-
近期,我省部分地区由于连日暴雨造成不少养殖池塘漫池逃鱼,给养殖户带来较大损失。做好灾后渔业生产的补救和管理成为当前水产养殖户的重要工作,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渔业工作的经验提出以下措施供广大养殖户参考。一、灾后渔业生产补救1.鱼池围网。在洪水消退时,适时在鱼池四周围网,防止池中鱼继续逃逸,以减少损失。2.补放苗种。对于逃鱼较重的池塘要适时补放苗种,以投放夏花鱼种及青虾苗为主,每亩投放夏花鱼种300~500尾或1~2厘米规格的青虾苗2000尾左右。二、灾后鱼池的管理1.降低水位,彻底消毒池水。漫水过后,池塘水位...阅读详情
-
我国长江所产的胭脂鱼是胭脂鱼科在亚洲分布的唯一种属,是我国二类保护的珍稀鱼类。近20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河流环境变化以及中下游通江湖泊的减少,其资源明显衰退。为保护与增殖这一珍稀物种,我国水产科技工作者纷纷开展胭脂鱼的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四川省万县地区水产研究所于1973年开展胭脂鱼人工繁殖的研究,经过深入艰苦的科学实验,于1978年获得胭脂鱼池塘人工繁殖在国内首次成功;并对胭脂鱼子一代进行人工强化精心培育,于1991年子一代亲鱼人工催产又获得成功,为我国珍稀鱼类的养殖,作出了重大贡献。接着中科院水生所和...阅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