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技术
-
种鹑及商品产蛋鹑的饲养管理原则基本相似。而蛋用型与肉用型种鹑的饲养管理则各有特点。1、转群:育成母鹑至35日龄~40日龄,约有2%左右已开产时应予转群,以熟悉新环境。最好在夜间进行转群,及时供应饮水和种鹑饲料,保持安静。在转群的同时,按种鹑要求再进行一次严格选择。2、产蛋规律与利用年限:产蛋鹑每天产蛋的时间主要集中于午后至晚上8点前,而以下午3点、4点为最多。在笼养情况下,种母鹑利用年限为1年~2年,但一般多采取“年年清”,育种场可利用2年~3年,但实践中采种时间仅利用8个~10个月,以确保种蛋质量。商品...阅读详情
-
曲霉菌病通常是指由曲霉菌属真菌引起的肺曲霉菌病。主要由于饲养管理不良导致鹌鹑暴发本病,可造成大批死亡。【病原】在曲霉菌属中,烟曲霉菌是主要的病原菌,此外黄曲霉菌在孵化室、鹌鹑舍内繁殖,产生孢子。这些孢子极易经空气在鹌鹑群中扩散、传播。尤其在夏天,采用湿饲法的鹌鹑中更为多见。其传染来自不消毒的孵化器、发霉的饲料、污染的木屑、饮水等。【症状】急性型:1个月以内的雏鹑呈现急性经过。潜伏期一般2~7天,病初精神不振,食欲减少,频频饮水,羽毛蓬乱,两翅下垂,呆立一角,闭目无神。呼吸气喘、频数、呈腹式呼吸,两翼煽动,...阅读详情
-
(1)诊断:病原为II型疱疹病毒。病毒对热的抵抗力弱,在37℃存活18小时,60℃10分钟死亡。通常病毒存在于羽毛囊及皮属中,脱落后污染环境。病毒在笼及尘土中,常温下能生存4周;在粪便、垫草中,生存16周以上。病鹑及其脱落的羽毛、皮屑是主要传染源。与病鹑接触;采食了污染的饲料、饮水;呼吸的粉尘,羽毛屑也能感染。未消毒的种蛋表面也能带毒通过孵化传播。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夏秋季节多发。3周龄以上的鹌鹑最易感染,成鹑发病较少。患病鹑可终身带毒。此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病毒侵害神经时,表现一肢或两肢腿麻痹,翅...阅读详情
-
一、饲养管理育雏期鹌鹑1)开水与开食:出壳雏鹑应在24小时内吃到温水,补充体内所耗水分。远距离引种是,应在饮水中加5%~8%的葡萄糖,第3天在饮水中加0.01%的高锰酸钾。饮水后即可开食,在粉料中添加0.1%土霉素粉,以防白痢发生。一般每天喂6~8次,也可任其自由采食,不得无故断水与断料。每日每只平均采食量:3日龄3~4克,5日龄5~7克,7日龄9~11克,11日龄13~15克,15日龄16~18克。2)日常管理:①0~4日龄常表现出逃窜的野性,加料、喂水要当心。②饲料与饮水保证供应。防止饲料被扒食溅失,...阅读详情
-
首先按正常用药量饮用一次抗生素类药物,6小时后(不可超过12小时),用500或250倍EM活菌制剂稀释饮水,加适量红糖,连续饮用12小时以上,效果很好。这样不但可以克服抗菌药在肉蛋等食品中药物残留的缺点,而且解决了应用抗菌素效果下降、动物抗病力降低的问题。使用时要注意以下问题:饮用顺序不能颠倒,否则效果不明显。不可同时饮用抗菌药和EM活菌制剂。...阅读详情
-
巴氏杆菌病各龄鹌鹑都易感染发病。病鹑精神萎顿,羽松嗜睡,食欲下降,腹泻下痢,排灰白色稀粪,停止产蛋。防治方法:可采用链霉素、土霉素、氯霉素、四环素、新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预防。如用链霉素,每只2万―3万国际单位,肌注,每天1次,连用2―3天;也可在饲料中加0.05%或饮水中加0.025%的氯霉素,连用7天,第一次用量加倍,同时补喂复合维生素b。待鹌鹑康复后,应及时接种疫苗,以防复发。大肠杆菌病各龄鹌鹑都易感染发病。病鹑精神萎顿,羽松翅垂,闭眼昏睡,站立不稳,食欲不振或废绝,饮水增加,腹泻下痢,呼吸困难而...阅读详情
-
用外貌鉴别法鉴定鹌鹑性别的方法:鹌鹑长到3周龄后较容易从外貌上加以鉴别雌雄,雏鹌鹑初级换羽后,雄鹌鹑胸部开始长出红褐色的胸毛,其上偶有黑色斑点。雌鹌鹑脸部为黄白色,下颌与喉部为白灰色,胸部有许多黑色小班点。腹部灰白色。...阅读详情
-
主要由毒力强的艾美球虫引起,幼龄鹌鹑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病鹑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羽毛松乱,头卷缩怕冷,生长停滞,肛门周围羽毛被排泄物污染,以后血便严重,最后痉挛、昏迷、死亡。幼鹑死亡率可达30%-50%,成鹑多为慢性、多发性,病程长,消瘦,产蛋率下降,并伴有间歇性下痢,死亡率比幼鹑低。剖检可见肠道肿胀,比正常大1-2倍,外观呈暗红色,粘膜上有出血点,内容物混有血液,有干酪样坏死物,取其内容物显微镜检查,可发现大量的球虫卵囊。要特别提醒饲养户的是,如发现这种现象要及早治疗,以免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防治:...阅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