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技术
-
疣孢霉病又称湿泡病、白腐病,它不仅危害蘑菇,也危害草菇、平菇、香菇、银耳、灵芝等。如不进行有效防治,则连年种植,年年复发,轻者减产40%,重者可造成绝收。危害症状该病菌只浸染子实体而不侵害菌丝体。生长发育中的菌丝能刺激疣孢霉孢子的萌发。第一茬菇发病,其传染源通常是覆土及旧菇架;后几茬菇发病则是由水、工具及人为操作再次传播而引起的。若在菇蕾形成期被浸染,其表现为正常菇蕾还未出现,而病菇就大量生长,形成一种马勃状组织的异形物,病菇一般比正常菇提前3~4天出菇;若在幼蕾生长期被浸染,病菇虽然能继续生长,但菇盖发...阅读详情
-
红桔、柚等树体高大,果园内一般较为空旷而荫蔽。为增加果园收益,笔者在约30年生、株行距5米×5米的柚园,进行了蘑菇、生姜周年间作试验。从1989年秋季(9月)开始,在行间种上白蘑菇,种植面积约44平方米。据计算,投资400元左右,秋菇和春菇纯收益达500多元。1990年4月春菇采完后将菇料翻埋入土,准备栽种生姜。8月中旬前即挖完嫩姜,产姜115公斤,获纯收益180多元。稀植果园只要行间枝叶未交接,夏季仍有50%以上的光照,就正好适合生姜生长,并免搭荫棚。秋、冬、春季直射光不强,行间湿度也较大,适宜于蘑菇菌...阅读详情
-
褐腐病病菇幼时受侵染,无法进行分化,后期则形成不规则的灰白色“疙瘩头”,如菌盖极厚如拳,或菌柄菌盖难以区分等,且在表面着生一层“白毛”,温度在20℃以上时,4~5天病菇色泽变暗,继之腐烂,渗出褐色、酱油状液汁,并腐烂、发臭;若棚温低于20℃,该过程变长,约需7天以上。子实体生长中期受侵染,则在菌盖表面出现褐色病斑,菌柄呈粗胖状,继之菇体变软,亦渗出暗褐色液滴。切开病菇其内部组织由原来的白色变为乌白色,菇体软腐后则变为乌褐色,并发出臭味。其主要是病菌孢子通过空气及人为、工具等渠道传播。防治措施:清理环境卫...阅读详情
-
1、加强温湿度的管理根据食用菌出菇期生物学特性,温度控制在12--20度,湿度在85--95%,当前在管理上,做到稳定温度,增加湿度,适量光照,加强通风,除病灭虫害,提高产量和效益。2、五种菇类出菇期管理(1)普通平菇的管理。需要大温差刺激出菇,所以在增加湿度,增加光照和加强通风的基础上,要昼夜加大温差交替,平菇菌丝生长时的管理温度一般掌握在20--24度,子实体生长时的温度掌握在9--19度,加大喷水量,蘑菇越多,喷水越多,可往菇蕾上直接喷,提高产量。(2)鸡腿菇的管理。鸡腿菇出菇不需要大温差,在稳定温...阅读详情
-
因气温忽冷忽热,温度变化较大,昼夜温差达10―15℃。在菇房通风过度,或温度长期高于18℃,使菌丝生长快、出菇过密的情况下,易使子实体出现菌柄细长,菌盖瘦薄和早开伞的薄皮开伞菇。预防措施:科学管理。适量通风和喷水;在天气骤变时,加强管理,保持菇房内适宜的温度、湿度;出菇湿度应保持在12―16℃,适当摘除过密的菌蕾。...阅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