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技术
-
猪蛔虫病是由猪蛔虫寄生于猪的小肠内引发的一种线虫病,以3--6月龄的猪最为常见,不仅导致猪采食量减少,生长率降低,而且易诱发肺炎及其他病毒性、细菌性疾病;另外,幼虫在体内移行时造成内脏(肝、肺)的严重损伤,直接影响了人们食肉安全。目前此病在广大农村和一些规模养猪场仍有50%以上感染,经济损失相当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养殖者盲目依赖和使用驱虫药物,疏于改善卫生条件,致使圈舍内虫卵大量存在,造成猪只重复感染。为了从根本上扼制蛔虫病的危害,笔者建议应采取以下措施:1、改进管理,减少感染的机会⑴根据猪的行为学特性,...阅读详情
-
口蹄疫疫情的控制,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封锁,小范围隔离、扑杀处理。故要求猪场的工作人员,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在猪场附近发生疫情时,经常检查猪群的健康情况。1猪群发生口蹄疫病时的症状猪场工作人员必须懂得猪发生口蹄疫时的临床症状,当发病时,患猪一般常会挤于猪栏角落阴暗处;有时可见全身毛松乱,精神差;驱赶时起立困难,站立不稳,常会发出痛苦的尖叫声,这时四肢蹄冠及鼻镜上缘可能有水泡,应仔细观察。不同猪场或猪群猪只发生口蹄疫病的临床症状不一致,抵抗力强的患猪,四肢蹄冠起水泡仍只出现轻度跛行,鼻镜出现大水泡仍采食正常,有时...阅读详情
-
笼养肉猪能减少猪的活动量,降低热能消耗,与圈养相比日增重提高200克左右,是一项“短平快”的高效养猪新技术。但由于赶猪进笼,活动空间小,难免会出现一些生理和病理上的问题,因此要注意防治如下“五症”:恐惧症。要选2月龄二元或三元杂交断奶子猪,进笼前禁食两顿,只供适量饮水。在晚上安排进笼,对子猪头部和前后腿进行适当保定,以防子猪前后冲撞。上笼后要适量饲喂,对猪体进行抚摸和反复刷拭,尽快消除子猪恐惧感。“厌笼”症。加强温湿度管理,猪适宜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为55%~60%。夏季气温超过33℃时,中午用...阅读详情
-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又称“蓝耳病”,它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以成年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呼吸道疾病为主要症状的猪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临床上主要以怀孕母猪发生流产、早产、死胎和木乃伊等严重的繁殖障碍,仔猪的呼吸系统症状和断奶前死亡率增高,育成猪呼吸困难,发育迟缓,公猪性欲减退、精液品质下降等为特征的一种新型传染病。该病已被国际兽疫局(OIE)列为法定报告的B类传染病,中国也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是危害养猪业最严重的病毒性疾病之一,已给各地养猪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于PRR...阅读详情
-
一、仔猪白痢:由致病大肠杆菌引起,多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发病率中等,死亡率不高,无呕吐,排白色或灰白色糊状粪便,体温不高。用抗菌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有效。二、仔猪黄痢:病原为一定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肠杆菌。7日龄以内多发,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病猪少有呕吐,排黄色稀粪,病程为最急性或急性。可用抗菌素并结合强心补液等综合疗法效果较佳。三、仔猪红痢:病原是C型魏氏梭菌,常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仔猪,病猪偶有呕吐,排红色粘粪,死亡率较高。该病关键在预防,母猪产前一个月肌内注射乙型魏氏梭菌5毫升,产前15天再复注射1...阅读详情
-
野猪的发情与配种野猪被毛粗而稀,一般为灰色或灰黄色。成年母猪体重90千克~130千克,对外部环境反应灵敏。母野猪乳头一般6对~7对,年产2.5胎,一般每胎10只~15只。适宜的配种时间为出生后5月龄~6月龄,体重40千克~60千克。母野猪发情时,一般采取初产母猪配早、经产母猪配晚的原则。野猪发情时,外生殖器明显红肿,当外生殖器由红色变为暗紫色,由肿胀变为稍皱缩,或用手摁住母猪臀部,母猪站立不动时,为最好的配种时间。公母野猪配种时间比家猪需时略长。根据经验,最好采取复配方式,即间隔6小时~8小时后再重复交配...阅读详情
-
一、调节饲料配方,提高猪只采食量1、高温条件下,为了减少体增热,减少散热负担,势必会减少采食量,造成猪能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对饲料配方做必要的调整,已成为克服热应激的有效措施之一。①由于营养物质的体增热越多,采食后的热应激也越严重。油脂容积小,净能值高,体增热少,是高温条件下猪理想的能量来源,可在饲料中添加5%以内的油脂。②热应激状态下猪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增加,因此增加饲料中粗蛋白含量,能提高饲料利用率,减轻高温季节猪的散热负担。为了尽量降低热应激对季节性不孕的影响,关键是设法让母猪维持正常的采食...阅读详情
-
实施疫苗接种是控制健康猪群发生传染病的关键措施之一。不要盲目使用疫苗,最好选用一个生产厂家的疫苗制品。使用一个合理的免疫程序,正确地选择疫苗的品种、使用剂量、途径及疫苗保管条件。各养殖场(户)也可根据当地的疫情情况,自行制定一个免疫程序。...阅读详情